28日,省政府新聞辦在共青城市舉行新聞發布會,公布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共青先導區建設總體方案,提出加快推動共青城改革開放和轉型發展戰略,著力把共青城打造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“縮微版”和“盆景”。
生態良好的共青城市
戰略定位:一點三區
據省鄱湖辦副主任劉兵介紹,今年10月31日,省政府批復了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共青先導區建設總體方案》。建設共青先導區,主要是基于下列考慮:首先是精神面貌好,經過幾代共青人的不懈奮斗,創造了堅韌不拔、艱苦創業、崇尚科學、開拓奮進的“共青精神”。其次是產業發展好,共青城逐步構建起以電子信息、新能源新材料、紡織服裝和文化旅游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,尤其是沒有重化工、重污染產業,2012年全市萬元GDP能耗僅為0.12噸標準煤,全省最低。再次是生態環境好,共青城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、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,森林覆蓋率達70%,空氣和水質長期保持國家一級標準。最后是管理體制好,共青城2010年才設市,成立時間短,實行“大部門制”,沒有傳統的包袱和機構束縛,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,推動改革創新。
《方案》將先導區的戰略定位確定為“一點三區”。昌九一體化是戰略支點,打造綠色發展的示范區、新型城鎮化的先行區和機制體制創新的試驗區。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,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,著力構建充滿活力、富有效率、更加開放、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。
發展目標:兩次翻兩番
《方案》確定,共青先導區建設的范圍包括共青城全境以及德安縣寶塔工業園,永修縣恒豐企業集團、星火工業園,總面積240平方公里,實施期為2013年至2020年。
《方案》提出,到2015年,共青先導區GDP、財政收入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2010年翻兩番以上,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以上,空氣和水質保持國家一級標準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走在全省全列。到2020年,GDP、財政收入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在2015年的基礎上再力爭翻兩番,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到80%以上,形成綠色產業體系。
《方案》指出,共青先導區建設的重點任務是加強生態環保,建設美麗城鄉,加快轉型升級,構建綠色產業。
《方案》確定,賦予共青城行使與設區市相同的管理權限,實行省級計劃單列,優先將共青城列入省直管縣試點;優化發展環境,支持共青城升格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,先導區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優先列入省各類重大項目調度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