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1年發生代數各地不一,在江蘇、浙江一帶1年發生3代,西南多達5代,一般以幼蟲或蛹在葉背越冬。第一代成蟲在4月間出現,第二代在6月間、第三代在8月間出現。卵常散發于徒長枝的嫩葉背面,幼蟲孵化后即在原葉背面定居,并吸食汁液危害,抑制桂花生長發育,導致葉色萎黃,開花稀少,其分泌物常誘發煤污病,嚴重影響觀賞價值。每頭雌成蟲產卵125粒左右,有孤雌生殖現象,其所生后代均為雄蟲。白粉虱性喜陰濕,在生長稠密、通風透光不良的地方危害較重。該蟲的卵期3~30天,發生極不整齊,世代重疊,因此給藥劑防治工作帶來一定麻煩。
(1) 形態:雌成蟲體長1.2毫米,黃色,覆有白色蠟粉。翅半透明,也被有白色蠟粉。復眼紅褐色,分上下兩部,中有一小眼相連。雄成蟲體長0.9mm,較雌成蟲略小。卵長約0.2mm,寬約0.1mm,長橢圓形,淡黃色,基部有短柄連于葉片背面。幼蟲體扁平,橢圓形,淡黃綠色,背脊稍凸,周緣多放射狀白色蠟絲,并有17對小突起。蛹長約1.3mm、寬約1.1mm,近橢圓形,淡黃綠色,較薄而柔軟透明,背面有3對小疣,前后各有1對小刺毛。